请输入

亚马逊关停 Google 购物广告:原因剖析与影响洞察

顶部banner
 
2025 年 7 月,亚马逊宣布全面停止在 Google Shopping 投放广告,这一决策在电商行业引发连锁反应。看似突然的举动,实则是成本核算、战略布局与竞争防御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影响已渗透到卖家运营、平台生态乃至行业格局。

一、关停背后的核心原因

(一)成本效益的重新权衡

Google Shopping 广告的单次点击成本(CPC)长期高于亚马逊站内广告 30%-50%,且 ROI 差距持续拉大。数据显示,亚马逊站内广告 ROI 已稳定在 1:5 以上,而 Google Shopping 广告受流量精准度影响,部分品类 ROI 不足 1:2。在电商流量成本普遍上涨的背景下,将预算向高回报渠道倾斜成为必然。尤其在 Prime Day 后的流量平缓期,削减低效投放可直接提升整体营销效率。

(二)流量主权与数据安全的争夺

亚马逊近年全力推动 “站内闭环” 战略,通过 AI 工具 Rufus 优化搜索体验,培养用户 “直接在亚马逊搜索” 的习惯。而 Google Shopping 作为外部流量入口,必然导致用户行为数据、品类趋势等核心信息外流。这些数据对训练算法、优化推荐系统至关重要,切断外部投放能避免关键数据泄露,强化自身对 “产品发现权” 的掌控。

(三)应对竞争与生态防御

谷歌近年不断强化电商属性,Google Shopping 整合了比价、评论、一键购买等功能,逐渐从 “流量中介” 向 “交易平台” 转型,直接威胁亚马逊的核心优势。亚马逊选择退出,本质是拒绝为竞争对手的电商生态 “输血”。同时,这也是对自身平台吸引力的测试 —— 若停止外部引流后流量仍稳定,将证明站内生态的独立性与用户粘性已足够强大。

二、对卖家的直接冲击

(一)流量结构剧变与转化压力

依赖 Google Shopping 引流的卖家首当其冲,美国站部分品类订单量骤降 40%-60%,自然流量占比下滑明显。美妆、家居等依赖新客的品类尤为受挫,自然排名波动加剧,陷入 “流量减少 - 转化下降 - 权重降低” 的恶性循环。站内广告成为主要流量来源,但竞争加剧导致 CPC 上涨 20%,ACOS(广告销售成本比)突破 30% 的卖家不在少数。

(二)运营策略被迫重构

外部流量入口收缩后,卖家不得不转向站内精细化运营:优化 Listing 关键词以提升自然搜索排名、加大 SP( Sponsored Products)广告投放力度、通过品牌故事增强用户粘性。但中小卖家受限于预算和资源,调整速度滞后于大卖,部分品类出现 “马太效应”—— 头部卖家通过垄断站内流量进一步挤压中小卖家生存空间。

(三)店铺权重与长期发展受限

亚马逊的 BSR 排名算法中,“广告活跃度” 与 “流量稳定性” 权重提升。卖家因流量下滑频繁调整广告策略(如暂停投放、降低预算),直接影响店铺积分,导致搜索排名持续走低。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,部分卖家反映,关停后 2-3 个月仍能感受到权重下滑的连锁反应。

三、行业格局的连锁反应

(一)竞争对手的流量机遇

亚马逊退出后,Google Shopping 广告位竞争缓和,竞价成本下降 15%-20%,Shopify 独立站、eBay 等平台卖家迎来流量窗口期。数据显示,2025 年第二季度,其他平台在 Google Shopping 的广告点击量增长 18%,中小品牌获客成本降低,部分品类开始抢占亚马逊让出的市场份额。

(二)谷歌的生态调整压力

失去亚马逊这一核心广告主后,谷歌加速推动广告产品迭代:Performance Max 系列整合搜索、社交、视频多渠道流量,吸引全链路投放需求;推出 “中小商家扶持计划”,降低开户门槛与佣金比例。长期来看,这可能推动谷歌从 “流量分发” 向 “全案营销服务” 转型,减少对单一电商平台的依赖。
 
面对这些变化,卖家需要更精准地追踪多渠道数据。像 AdsPolar 这类工具能整合站内站外广告数据,生成直观的流量转化报表,帮助快速定位流量缺口与优化方向,在调整期抢占先机。
批量创建
亚马逊关停 Google 购物广告,本质是电商平台 “流量主权争夺战” 的缩影。对卖家而言,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 —— 从依赖外部流量转向构建品牌私域、深耕平台规则,或许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到更稳定的增长路径。
 
底部banner
下一个
2025 年 TikTok 跨境电商卖货指南:哪些商品卖的好,如何快速放大爆品收益?
最近修改: 2025-08-05